明代私园青藤书屋|园亭记
作者:匠心(本文获作者授权)
摘要:绍兴青藤书屋为明代写意派画家徐渭幼时故宅,因徐渭手植青藤而得名。无论是住宅的布局还是在私园的设计上都具有显著的明代特征。特别是作为一座难能可贵的明代方池园林,它为研究中国园林在明代的转折变化提供了实物的证据。同时它作为一个文人园林也为当代人了解徐渭的幼时生活提供了资料。因而这座占地仅仅400平米左右的书屋却具有超出其规模的历史价值。2006年它与徐渭墓一起被列入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徐渭;青藤书屋;方池;明代园林;自在岩;文人园林
□
| 徐渭与青藤书屋 |
旷世奇才徐渭其人
徐渭字文清,后称文长,无论是诗歌,绘画,书法,杂剧,样样精通。他自称“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1>。但后人还是对他的画评价最高,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2>。他在青藤书屋(当时仍称榴花书屋)中一直居住到二十岁考中秀才。后来其兄长去世,变卖了这座宅邸,从此他再也没有在青藤书屋居住过。
徐渭的青藤书屋印记
青藤书屋对徐渭的重要程度可从他的号中得到证明。“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这些号几乎占据了它号中的半壁江山。可见他对青藤书屋是多么喜爱和怀念。
除此之外他还留下了《青藤书屋图》。不过此图并不完全是写实性纪录。在此图中青藤书屋处于自然环境之中,建筑整体呈八字型排布,紫藤在房屋之后,天池居于侧,与现实的青藤书屋有所不同。上刻“几间东到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这幅图的自嘲和自讽刻画了他的人生潦倒状态。但即便潦倒,青藤书屋依旧是他的人生慰藉。
青藤书屋图
□□
| 青藤书屋建筑与园林设计 |
青藤书屋所处的位置
与《青藤书屋图》中所画不同,现实的青藤书屋处于绍兴观前街大乘弄,是绝对的城市环境。三面皆与周边宅邸毗邻,仅一面临巷,场地极为局促。目前,周边的城市肌理保存相对完好。明清之时此处为山阴县辖治。
青藤书屋的明式建筑布局
青藤书屋导游图(上南下北)
青藤书屋的布局并不复杂,却很经典。从整体上看,青藤书屋是一个建筑与园的并置结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居于基地西侧,东边留出一个很大的前院。建筑部分则采用很典型的明代前后天井模式。建筑内部一分为二,前为书屋,后原为卧房,现为书画展厅。两处天井各自服务于两个室内空间。这是很经典的有内必有外的配套组合。
青藤书屋明式园林设计
东侧的前院公共性最强,建筑前天井次之,后天井私密性最强。
前院的设计较为粗犷,北侧种小竹林,南侧不施景观,分出阴阳。一条曲径直通西侧的建筑和前天井。此院中最具设计含量的当属与建筑交接处一侧。曲径之北,以粉墙为背景,墙之下叠石,上植灌木,墙角以大型芭蕉压角,墙上书“自在岩”,宛若一幅泼墨山水画。此处的处理贵在粉墙为壁,光影横斜,明暗层次分明。虽叠石花木配置并不精致,却也透出几分难得的古意。正如《陈氏重修青藤书屋记》所述,“自在岩在东山墙,假山贴墙而筑,山腰垒上,植以花木,有天然之妙。"<3>
自在岩
圆门方池
曲径之南为前天井的入口处。墙面施以圆门上书“天汉分源”,圆门内透出前天井方池一角。园门方池,芭蕉压角宛如画中。虽说园林中多用圆形门,也尚有其它方池遗存,然而圆门方池共同谱奏一曲的几率也是极其罕见的。
前天井可谓全书屋设计之最,其中的一口方池更为青藤书屋之眼。天井虽小,却具有很高的设计密度。它实际上分出了三个区:铺地区,水池区和植被区。其中植被区又分列东端和西端形成对峙的状态。
整个天井虽然以水池为中心,但欣赏的内容又有多个层面,这些层面都是通过人的运动来逐渐展开的。
前天井的入口处芭蕉压角,圆门方池形成很经典的图景。芭蕉和圆门实际上都是作为人站于前院中时,这个前天井的入口标示性而存在的。待到走近之时,圆门中的方池才逐渐撑满画面,进而最终成为被欣赏的对象。跨过圆门进入前天井,青藤和方池全面展露眼前。青藤的压边布置拉长了人在这个天井中活动的纵深。待到人被引导至青藤之下之时,人已经不知不觉不发生了三次路径转折。当回头之时,人又会被压于天井东南角的硕大古木所吸引。因为在整个由东而入直至西边的青藤下的过程,人都是被前方景致吸引,而往往忽略这棵古木的存在。这便是此天井中欣赏的对象随运动变化的顺序。
方池池栏
两块山石强调入口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植被区并非直接植于地面,而都采用堆高的土坡。园林中高下相对,山水成组,这土坡即是山的象征,也有可能是凿池之后的土方平衡。所以这个天井的地面实际上在三个标高层次上。铺地层正是人活动的标高,也是最中间的标高。高差的变化增强了欣赏的趣。低头俯瞰池水,抬头仰望青藤高木。视线在水平方向运动也在垂直向游移。
种种变化,转折引导和景致的转换竟在咫尺之间。此天井的设计也可称之为小园则极的典范。然而即便被认为已经过度诠释也好,笔者对此的赞誉也仍然无法止步于此,在这个前天井中还有更加精彩的东西。
前天井中的这口方池设计是青藤书屋最有价值也最闪亮的一笔。它北面紧邻书屋,东南西则施以石栏板,两个角部施以望柱。栏板中部镂空,勾出水池的水平形态,高度在300-400之间,十分空灵。靠建筑一侧,池水隐隐没入建筑基座底部,形成一个动人的灰空间,营造活水不尽之意。这段灰空间上施有石板,石板下方有石柱,上刻“砥柱中流”。这是徐渭当年所刻。建筑上左右石柱上刻有联“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
方池通泉。徐渭的《青藤书屋八景图记》中记载“藤下天池,方十尺,通泉,深不可测;水旱不涸,若有神异,额曰天汉分源。” 书屋开窗见池,如建筑临架于水池之上。方不足仗之池,竟能让人有临水之感。
徐渭活动的年代在正德,嘉靖和万历前期。而青藤书屋初建应是在正德年间,这口方池的设计正是在明后期以计成为主导的园林理论正式登场之前。计成倡导曲池之美,自此之后园林中方池极为少见,特别是设计的上乘的方池更是罕有。存世的明代方池典例也极少。因而这口方池对明代园林的发展演变研究有着很高的实例价值。
后天井植两株硕大的桂花,一口古井,一张石桌,是青藤书屋中最静谧的空间。南天井宜冬,北天井宜夏。这种明代特色的格局布置正是明人应对不同气候的反应。 青藤书屋虽小,但却是明式住宅的一个基本单元。笔者见过的杭州明代吴宅就是这种南北天井模式的前后左右的组合。
后天井
现存的青藤书屋与《青藤书屋八景图记》记载的不同之处
青藤书屋展现出一种大隐隐于世的气魄。然而今天的青藤书屋也并非完全是徐渭所住的青藤书屋了。虽然仍然保留了明代特征,但它也经历了多次兴旺与颓败。需指出的是,徐渭在《青藤书屋八景图记》<4>一文所描绘的青藤书屋与现存的书屋有一些距离。
这个最经典的前天井。虽然方池的尺度和形态从文中推断应与今日相仿,但他称“池北横一小平桥......桥上覆以亭”这就与今日平梁和书屋直临池壁千差万别了。而在讲述了“桥上覆以亭”之后他又写道“左右叠石若岩洞,题曰“自在岩”,而如前文所述今天的自在岩在前院之中。因而历史上有人认为,流传后世的徐渭《八景图记》并非徐渭真迹,而是后人附会的。
□□□
| 总结 |
这座私园,更是一个明代文人园林。使用它的主人的社会层级和书画品味和性格决定了园林的性格。徐渭癫狂一生,怀才不遇,性格迥异。因而这座私园虽具有一些传统园林的普世特征,但也可能只是历史上昙花一现的个案,然而它也为我们管窥丰富多彩的明代园林掀开了冰山一角。
广阔的前院,也是青藤书屋的入口
参考文献:
<1>李勇,丁宏喜.以画入书的徐渭[J].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5,(第1期).
<2>林晓娜.徐渭 半生落魄的孤傲才子[J].人物周刊,2016,(第2期).
<3>,<4>中华千古诗文丛书.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2.
*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相关阅读:
不是园林,胜似园林: 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妙在哪?|园亭记
__完__
作者介绍:
由作者|匠心|图文供稿
九樟学社编辑部
| 版权声明 |
本文版权归九樟学社及其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或投稿,请联系后台
| 联系邮箱 |
jiuzhangsociety@gmail.com